|
3D电影都是
给那些笨蛋看的?
10
好莱坞
不会告诉你的
件事
《华尔街日报》日前发表了一篇名为《好莱坞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》的文章,引起业内外一片哗然。
在很多人看来,好莱坞代表的是先进的电影工业文化,有大量的中国电影人目前正举着“向好莱坞学习”的旗帜。如果好莱坞不靠谱,那么处于迷惘状态的中国电影,又该去哪儿找到靠谱的榜样?
当然,文章中说的内容显得有些危言耸听,但不管怎么样,都值得中国电影人借鉴。
第一件事 扣人心弦的是资产负债表
当一个行业的领头人,奋力在一个自己不再了解的世界里保持与时俱进,这听起来像是公民凯恩式的电影传奇。但电影观察人士说,实际上这就是目前好莱坞电影公司高管们的状态。
美国去年的电影总票房是102亿美元,比前年下滑了4%,这已经是连续第二年下滑。美国数字娱乐集团(DEG)发布报告称,去年美国观众在网络视频上的支出增长了50%,达到34亿美元。虽然好莱坞确实也从网上赚了些钱,但这远远不够,想想音乐行业目前的处境就知道了。
塞顿霍尔大学传播及影视学教授克里斯托弗·沙莱特说:“我们几乎能清楚地预见到,电影在电影院的终结。”
中国现状
香港导演彭浩翔两年前监制了微电影《四夜奇谭》,从那时候起,至少有20个微电影项目找到他,但他全推掉了。“品牌商恨不得镜头里全是他们的产品,这令人反感极了。”
很显然,敏锐的广告商看到了微电影的发展前景,传统广告已经无法吸引见多识广的网民,于是就有了微电影这种剧情式广告。优酷在一份报告中称,在整个5月份,有3部微电影排名电影播放量前10,点击率居然占据了10部电影点击总量的42%。有研究表明,如果互联网视频没能在30秒钟内吸引观众,便会遭遇被关闭的下场。所以,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,已经没法应付这种挑战,微电影的崛起,算是快餐文化的显著标志。
第二件事 3D电影都是给那些笨蛋看的
好莱坞片商在用什么办法让更多的人进影院?他们再度采用了几十年前的一种创新技术3D。
并非每个追随好莱坞的人都对这种趋势感兴趣,《波士顿环球报》的影评人泰·波尔对《诸神之战》《格列佛游记》《绿灯侠》等3D电影就满腹牢骚,认为这是“对视觉皮层犯下的罪行”。他在影评里写道,“这些电影不但剧本写得糟糕,看起来也很糟糕,演员的脸和后脑勺是分开的。”
可好莱坞不这么看,因为这种获得新生的旧技术,观众要掏出更多的钱,3D版票价一般比普通电影贵至少3美元。
中国现状
《画皮2》可谓是典型,这部3D电影自6月28日上映以来,票房已突破6亿元人民币。但从口碑来看,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笨蛋电影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,中国的商业类型片,只有积极发展3D技术,才能看到与好莱坞抗衡的希望。可《画皮2》并没有跟好莱坞展开抗衡,事实上,正是国产保护月这个有利条件,让《画皮2》可以在影院一路横行。
不可否认的是,3D确实搅动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,只要一经3D包装,再平淡无奇的故事,都犹如大制作般夺目。而这种莫名的技术崇拜,将电影原本该专注的故事大大弱化。
美国影院业主协会秘书马克·欧米拉昨天承认,太多的3D电影让观众大倒胃口,“北美观众已经不愿再盲目地为3D电影买单,暑期档开始出现票房下滑的趋势。”
第三件事 电影就是赤裸裸的广告
许多观众也许还能回想起影片《E.T.外星人》中,主人公用巧克力豆引出外星人的桥段。那是上世纪80年代经典的好莱坞植入式广告。现在要想在电影里吸引外星人,一包巧克力豆可远远不够,需要广告商拿出更大的诱饵。
去年植入广告为好莱坞带来了18亿美元的收入,但这种行为遭到了消费者权益倡导团体的谴责,因为它已经变得无处不在,甚至有人专门为此拍了部电影纪录片导演摩根·斯普尔洛克的《有史以来卖得最好的电影》,150万美元的拍摄成本全都来自赞助商,而影片主题是讽刺广告植入。
好莱坞认为,广告植入是商业运行的必备部分,仅靠票房是没法赚钱的。好莱坞一家电影公司的法律顾问林赛·康纳说:“总得有人为这些创造出来的内容付账。”
中国现状
记得《杜拉拉升职记》上映之前,导演徐静蕾公开放话,“没有广告的商业电影就是没面子。”而这部电影没有给徐静蕾丢面子,近30个广告品牌频繁出现。不过跟冯小刚比起来,徐静蕾还是面子不够大,他的《非诚勿扰》系列,简直是广告剧情片,包括灾难片《唐山大地震》。
当“古装片容易找资金”这股风气过去之后,很多导演开始关注现代题材。以陈凯歌为例,他的新片《搜索》虽然号称关注现实,但看起来更像是一部为植入广告而拍的电影。陈凯歌很清楚,现代题材和现实题材完全是两个概念。可惜的是,他选择了前者。
第四件事 通过限制你们的选择来促进票房
好莱坞把主打年轻人的“爆米花电影”安排在暑期,这没什么奇怪的。但如果知道好莱坞在其他时间是怎么玩时间游戏的,观众可能会大吃一惊。
好莱坞网票房部总裁保罗·德加拉伯迪安表示,通过精心安排时间,最终达到限制观众的选择,电影公司可以让赔钱的电影卖出更多的票,所以上映时间的安排,在好莱坞就像一场巨型的象棋比赛。
中国现状
在这点上,中国电影终于实现了跟好莱坞同步的趋势。当然,好莱坞是建立在商业操作的基础上,而我们更多是出于保护国产片的目的。
暑期档已经让保护见了效,前面提到的《画皮2》是最大的赢家,没有好莱坞大片挡道,连陈凯歌的《搜索》都已经票房过亿。而观众期盼已久的《蝙蝠侠前传:暗黑骑士崛起》《超凡蜘蛛侠》等好莱坞大片,纷纷延期。
目前中国内地观众唯一可以跟全球同步欣赏到的进口大片,恐怕只有国庆档上映的中外合拍片《环形使者》。
第五件事 续集综合征可以带来可观的收益
这不是一种真实的疾病,但影评人用“续集综合征”来形容好莱坞近年来的疯狂。去年全球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中,有9部都是续集。电影观察者认为,这会扼杀独创性,也会导致已经过度商业化的电影业,进一步商业化。
这种把每部电影都榨得一干二净的心态,在好莱坞称为“系列文化”,他们用了一个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称呼艺术循环利用。雅虎电影网执行制作人肖恩·菲利普斯说:“就好比大家都在想办法,应该从什么东西身上榨出钱来。”
见习记者 顾欣悦
中国现状
中国电影目前还没有太像样的续集电影,除了《非诚勿扰》《画皮》等少数几部。不是中国电影人不想拍续集,而是他们实在没有成功的商业基础,更没有商业类型题材可以拿出来拍续集。
还有其他五件事
第六件事 利用华盛顿创造更多好处
就连好莱坞都有游说机构:由美国前参议员克里斯·多德担任主席的美国电影协会(MPAA)。该协会去年斥资200多万美元,争取华盛顿方面的支持。协会的立场并不总是受到公众的欢迎。最近,协会敦促反盗版立法,以防止电影在网络上被轻易拷贝。但这些法案被认为限制了互联网的使用,因此未能获得支持。该项立法搁置后,克里斯·多德警告说:“指望好莱坞支持的某些人(指政府官员)需要明白,当他们的工作危在旦夕时,谁会站出来为他们撑腰。”话音刚落,就有评论家认为这是在威胁立法人员,并要求白宫“调查这种明目张胆的贿赂”。
第七件事
根据真实故事改编……大体上
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离奇,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好莱坞热衷于讲述真实故事。只不过存在一个问题有时现实会妨碍故事的叙述,所以好莱坞会进行改编。
第八件事 所见并不一定是所得
如果你在看完一部电影后有被骗的感觉,那么我告诉你,不止你一个人有这种感觉。观众日益感到警觉,认为好莱坞在玩诱导转向的把戏,其营销活动制造了影片风格或主题的假象。有影迷向法院提出了控告,密歇根一位女性对好莱坞发行商提起诉讼,说广告让她以为瑞恩·高斯林主演的《亡命驾驶》跟驾驶有关,而事实上,这部电影“跟追捕或赛车动作片几乎没有什么关系。”《亡命驾驶》的制片人格雷厄姆·金回应说:“这叫营销,懂不懂?”法院最终驳回了诉讼。
第九件事
纽约?芝加哥?其实都是温哥华
在美国的几个大城市拍电影成本太高了,所以好莱坞开始想办法寻找更便宜的地点,加拿大特别是多伦多和温哥华由于太热门而被称为北好莱坞。即便某个地点对影片情节至关重要,好莱坞也会毫不犹疑地选择温哥华。他们认为,观众应该不会那么计较,何况现在还有电脑特效可以解决一切麻烦。
第十件事 从真正的残余物中获利
除了续集综合征,好莱坞还能从真正的残余物中获利。《好莱坞经济学家2.0》一书的作者爱德华·杰伊·爱普斯坦说,在10年前,在影片放映完后,电影公司会回收拷贝,然后从中提取银,每年获得几十万美元的额外利润。
如今好莱坞把用过的道具和服装拿到拍卖行,专门针对日益扩大的影迷收藏市场。甚至在电影开拍之前,好莱坞已经考虑到残余价值的利用,比如用廉价材料多设计一些服装和道具,反正有影迷会拿出更高的价钱来回收。